创新评论

【田银华 邝嫦娥 曾世宏】经济新常态下的产能过剩、节能减排与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所谓经济新常态实质上就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要告别过去较长时期的传统粗放高速经济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低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可持续和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中高速增长阶段。所以治理产能过剩、推进节能减排是中国经济发展适应新常态的本质要求,也是贯彻执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要举措。
一、治理产能过剩与推进节能减排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本质要求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经济新常态的讨论还主要集中在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即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经济发展转型。但我们应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进入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本质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上放缓的数量特征,还更应该表现在经济转型方式上的结构特征。经济新常态下经济转型方式上的结构特征,目前至少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经济新常态下劳动力就业人口结构日渐老龄化。根据有关预测,从现在到年,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会下降近左右,而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的劳动人口则将分别增加左右,不难看出,劳动力成本的增长将会在近年左右显著地高于周边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许会转移到这些发展中国家,虽然这对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短期的冲击,但我们应该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大部分同时也是一些资源能源消耗强度高、环境破坏较严重的行业。我们应该利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这种倒逼机制来促进经济转型发展,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方式来驱动中国经济发展、实现节能减排、治理产能过剩。因此,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劳动力就业人口的就业变化本质上要求节能减排和创新发展。第二,经济新常态下消费者的偏好结构日渐服务化。我国人均已经达到美元。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超过这个水平之后的相当长的一个阶段,消费者的偏好结构会出现从制造产品向产品服务的重要变化,不少国家在人均美元上升到美元的阶段中,服务业占的比重提高大约个百分点。如果中国经济发展遵从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那么可以预见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医疗、教育、、体育、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将得到充分的发展,相反,传统的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汽车、建材等产能过剩行业由于需求的减速则可能导致长期面临利润率下降与投资减速,从而化解这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实现节能减排。因此,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消费者偏好结构变化本质上要求节能减排和创新发展。第三,经济新常态下公众参与环保的目标结构变化。随着居民环保意识和公众参与程度的提高,环境治理已经成为经济结构转型的巨大动力。公众参与环保的目标结构目前聚焦在雾霾治理,而真正实现雾霾治理至少会带来以下三个方面的经济结构变化。一是雾霾治理要求大幅降低高污染的重化工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二是雾霾治理要求能源消费结构的清洁化,尤其是要大幅降低高污染的常规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从而相应大幅提高清洁能源的占比。三是雾霾治理要求推动向绿色交通模式的转型,即大幅降低高污染的公路交通占出行的比例,大幅提高铁路和地铁出行的比例。因此,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公众参与环保的目标结构变化本质上要求节能减排和创新发展。二、中国式产能过剩的成因及经济新常态下的表现
中国存在着产能过剩治理上的顽疾。在产能过剩产生原因上,国际学术界主要侧重厂商竞争博弈等微观形成机制,认为产能过剩从理论上讲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种经济常态,在经济发生短周期和长周期的时候,都可能会有一些行业出现产能过剩,但这种产能过剩完全可以由市场机制来调节,通过市场充分竞争,有一些企业被淘汰出局就能解决钟春平潘黎近年来,我国部分工业领域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其中,周期性非周期性产能过剩并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能过剩发生的频度相对较高,从不同行业类型看,轻工业领域的结构性产能过剩特征较为明显,而重化工业领域中的体制性产能过剩特征较为突出,部分新兴产业也表现出结构性和体制性产能过剩并存的特征(周劲付保宗)。因此,我们国家目前的产能过剩,从本质上来讲,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不一样,是一种体制机制缺陷下导致的产能过剩,是绝对过剩,而不是相对过剩,而固定资产投资是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韩国高等,)。这种绝对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不仅由经济周期波动引起,更可能有投资层面的成困(林毅夫等,),其根本性成因是地方政府的过度竞争导致产业重复投资与区域产品结构雷同所致,外部性成因是受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的需求疲软。地方政府之间的过度竞争行为与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和现行财税体制机制相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目前还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地方政府是在中央政府的授权和考核监督之下行事。上级政府部门对下级政府部门政绩观的考核是各级地方政府部门行事的指挥棒,政绩观的考核也是地方政府官员升迁的重要标准。这种政绩观的考核指标目前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建设方面,用量化的、同一的指标对地方政府打分。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和地方公共服务提供是过去中央政府考核地方政府官员政绩的两个重要方面。地方政府提供符合中央政绩考核要求的公共服务,其前提条件当然是要以财力作为保障。在现行的财税体制和政绩考核体制下,既要弥补地方财力缺口,又要保持经济总量增长速度,许多地方政府采取的办法就是一方面大力推进房地产投资,带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传统关联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建设产业新城、推进承接产业转移来吸引投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房地产投资和产业新城建设一方面能够给地方政府带来许多卖地收入,另一方面又能够实现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可谓一箭双雕。但带来的严重问题是重复投资、地方产品结构雷同、相同产业产能过剩,不但传统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等制造业产能过剩,就连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光伏产业,也出现产能过剩。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存在严重产能过剩可以使用以下三个指标:第一,产能利用率是否严重不足。第二,产品是否大量滞销。第三,产品价格是否急剧下跌。新经济常态下我国会不会存在产能过剩?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明显低于国际通常的水平,甚至有学者认为这些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可能存在被高估。即使如此,按照国际通常评价标准,我国目前在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其中,水泥行业总产能是亿吨,人均水泥产能高达吨多,以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来看,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高的产能过剩。而水泥行业的盈利能力,自年达到历史的顶峰后便开始下降。不仅如此,年以来,我国在建和拟建的水泥生产线产能达亿吨,如果这些生产线全部建成,水泥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将进一步降低到。水泥的总产量还在增长,这就是一个行业产能过剩的表现(杨君王成凤,)。进入经济新常态是一个过程,而治理我国目前部分行业严重的产能过剩,也只能在进入经济新常态的过程中实现,努力减少由于体制机制缺陷下导致的产能过剩,使产能过剩也只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周期性现象,并能够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的新常态。三、进入经济新常态进程中产能过剩对节能减排的压力
适应经济新常态,就是要降低单位生产能耗,推进节能减排,治理环境污染,把经济增长带来的外部成本降低到最小。但更为严重的是目前存在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同时也是对资源能源消耗较多,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行业。先看这样一组数据: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为,但消耗了全世界的能源、的水泥、的钢、的铜,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达,能耗强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主要工业产品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以上。与此同时,单位能耗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率年分别只完成五年总任务的,与的进度要求还有明显差距。要实现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目标,后两年单位能耗须年均降低以上,氮氧化物排放量须年均下降以上,远高于前三年平均降幅。所以说难度比较大。进入经济新常态路程中节能减排的形式仍然相当严峻,主要是一些地方政府对传统发展路径尤为依赖,认为节能减排是对经济发展做减法,对淘汰落后产能决心不大,甚至还在上一些高消耗、高排放和产能过剩项目。学术界基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即产能过剩治理已经成为节能减排的重中之重,无法淘汰过剩的产能,就无法完成节能减排的最终目标,特别是由于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产能过剩行业中地方国企较多,在目前地方国企中亏损企业与亏损额加大的背景下,通过调结构来淘汰国企过剩产能、实现节能减排急需政策突破。四、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治理产能过剩

政府对于过剩产能的治理,事实上,早在月,国务院办公厅就曾下发《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盲目投资若干规定的通知》,钢铁、电解铝、水泥三个行业被列入产能过剩名单。自此解决产能过剩就成为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月,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再次强调严禁地方各级政府违规审批。目前国家针对产能过剩问题的调控进入了新的阶段。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规划了未来年我国化解过剩产能的路线图。然而,这些控制行政审批的文件并未有效遏制产能过剩,目前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这主要是因为市场淘汰机制对产能过剩治理不能够充分地发挥作用。问题的根子在哪里?在政府。因为我们要建一个新企业,要上一个新项目,都要政府审批。政府又制定了很多产业政策。今天发某个行业产业振兴政策,过几年以后,又要发文件来治理这个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这好比鼓励生孩子,准生证由政府发。现在孩子生多了,出现了产能过剩,企业要转移资产,生孩子的要改嫁,也得到政府那里去批准,要去领指标、领额度,才能做到。我觉得这样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完全不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进入经济新常态,化解落后产能,不能够走过去的老路,要更多地运用创新思维,进行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真正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可以从以下六方面实现突破:一是要实现制造产业价值链创新,通过制造环节服务化,化解产能过剩。优结构是经济新常态的典型特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来实现节能减排,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经济服务化成为新常态,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另一方面要创新传统制造业价值链,逐步从产业价值链的制造环节向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品牌营销、质量管理等高端服务环节延伸。二是要进行环境技术创新,形成有效的环境技术服务供给模式。技术创新是化解产能过剩与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保障和重要手段。我想,政府首先要搭建环境技术创新的信息与科研公共平台;其次,要用立法的形式规定产能过剩企业吸收技术进行环境修复的义务;再次,要赋予公众参与过剩产能化解与节能减排监督的权力。三是要进行市场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对治理产能过剩的决定性作用。我想主要是要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首先要提高市场准入的环保与技术保准,对于达不到技术与环保标准的新增产能一律不能进入,对于已有产能达不到技术与环保标准的一律退出市场;其次,要严格执行市场准入的产能等量或者减量置换政策,通过产能市场交易化解产能过剩;再次,对于由市场机制淘汰的落后产能和污染企业,地方政府不能再进行保护。四是要进行产业布局创新,把化解过剩产能与形成新的区域布局结合起来。首先,化解过剩产能与形成新的产业布局紧密结合,力求通过创新驱动、高端产业的带动,从产业布局、产业升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其次,把化解过剩产能与形成新的贸易布局结合起来,根据贸易流向、贸易生成地、主要的贸易伙伴所需要的贸易设计最小成本的物流路径,设计新的产业布局。再次,要把化解过剩产能和形成新的市场布局结合起来,将中国已经形成的市场优势,复制到周边国家和其他国家,带动制造业转移、重组、集聚,从而走向国际市场。五是要进行财税体制创新,重设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边界。大家都知道产能过剩为什么这样难治理,根源也与现有的财税体制相关,关键是怎样改革现有的财税体制,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边界。首先,政府的职能主要是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提供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与维护地方稳定,要从大量复杂的招商引资活动中解脱出来,但凡市场和企业能够做好的事情,政府部门尽量不要干预企业具体经济活动;其次,重新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权。中央政府主要监督考核地方政府职责履行程度、维护国家安全和地方平衡、制定重要发展战略等,地方政府负责地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地方生态环境保护等;再次,重新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权。要扩大地方政府的财权,地方企业的各种税收八成左右都应该由地方财政支配,二成左右交由中央政府进行转移支付、加大中央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用于国家公共事务管理。六是要管理方式创新,形成正确的政绩观和新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政绩观与中国许多问题联系在一起,我们并不能全盘否定政绩观的考核在中国特殊国度的积极作用,恰恰是要强调这根指挥棒的积极作用,只是要创新思维,思考应该考核什么、怎样考核的问题。政绩观的考核首先要因地而异,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以论英雄,以作为地方官员政治升迁的唯一标准或者重要标准,要更多的把公共服务提供、生态环境保护、地方事件发生等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在考核方式上,除了上级政府的测评以外,也要充分考虑民意、把民意测评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权重。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进行政绩考核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下级政府官员对上级政府官员的寻租等机会主义行为。

2016-06-27